晋江规划400人获专业社工资格 公共服务外包是大势所趋
闽南网4月10日讯 在晋江,现已有3家民办社工机构通过注册,社工从业人员达60多人,通过职业考试获得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的人数共有272人。
晋江还将大力发展社工服务。未来两三年,晋江市规划有400人获得专业的社工资格;到2020年,则需达到每个社区配备2~3名以上社工。
目前,全国从事专业社工的人员超过30万。今年3月,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还表示,尽快建立健全社工成长机制。
但是,从晋江这两三年的试点来看,社工发展仍很不充分,社工服务招投标机制、服务考核标准、审计制度等,这些社工组织发展必须面临的问题,仍非三两年之功即可解决。
观察
晋江再注册两家社工组织
记者从晋江市民政局了解到,目前,晋江通过注册的共有3家民办社工机构,分别为晋江致和社工事务所、晋江亿家社工事务所和晋江益心社工服务中心。
2011年,致和社工成为福建首个社工组织。目前,其余两家还在做前期准备工作,即将运营。就全省范围来看,厦门共7家社工机构,福州有3家。除晋江外,泉州还有一两家。晋江走在全省前列。
晋江共有272人通过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考试,其中,在专业社工机构的从业人员共有60多人。目前,晋江正在起草制定《晋江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力争今年年内出台。
社区专职工作者向社工过渡
对于社工服务发展,晋江先后出台多份文件。其中,要求推进社工工作者进入社区。
按照今年3月出台的一份文件,晋江今后要积极推进社区专职工作者向专业社工过渡,组织引导社区专职工作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努力培育一支本地、本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争取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有400名社区工作者获得相应的社会工作者资格。对获得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并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社区专职工作者进行津贴补助。
将公益不盈利模式进行到底
“赚了吆喝,不赚钱。”郭艳说,社工机构带有公益性质,他们不会盈利,也确实赚不了钱。
致和社工事务所的创办人,是80后晋江人夏晋城和郭艳,两人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同学。两人早在大学期间就热心公益事业。目前机构已有53名专业社工。
以“四点钟学校”项目为例,设立10个点有10个专职的社工,晋江市妇联一年给30万元,而事务所给每个社工的月工资就大约2500元,30万元仅够人工成本。
没赚钱,郭艳说她赚到了快乐,大家还会继续做下去。去年,夏晋城和她分别被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评为“2012年中国优秀社工人物”、“2012年最美社工”。
专家
公共服务外包是大势所趋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学系教授童敏,2010年前后曾在晋江参与帮助建设社工站。
他说,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民众所需的公共服务也越来越专业化,而政府不可能也无力全部包办,因此,将这一块交给专业社会公共服务机构,通过借力来完成,是一种花小钱办大事的好方式。
“政府部分公共服务外包,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童敏认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已经是其应该有的职能。他说,像欧美的发达国家,社工人才队伍发展已很成熟,港澳台地区和北京、广州等也已发展较好。
“晋江经济好,有能力多为百姓做点事,这值得肯定。”对上述观点,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肖北婴如是说。他认为,民生问题很大,要通盘考虑,政府要主导,社会和企业是主体,个人也要参与。他建议,晋江要走出自己的路,并及时总结经验与不足,也可以让别的地方学习。
竞争考核机制需尽快建立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王名曾提出,“新一轮的政府机构改革与中国改革总方向是一致的,这个方向就是‘小政府、大社会’。非政府组织等社会组织将迎来发展春天。”
但是,社工服务专业化,还需越过几道障碍。
童敏认为,首先是竞争机制问题。他说,政府购买社工的程序怎样保证公平竞争,是否需要招投标?社工机构越来越多,怎样提高专业化,怎样对服务进行评估?
他说,预计今年民政部将出台有关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法律法规,各地政府也应尽快出台政策,建立相应机制。
晋江市民政局吴副局长介绍,这一问题已经摆在了政府面前,但目前社工组织发展不充分,还无法进行招投标。
他同时说,社工组织成立的两三年内都是成长期间,政府还是应该以扶持为主。等发展较为成熟后,再考虑制定一定的评估考核指标,同时加强经济上的审计。
□新闻背景
李立国:建立健全社工薪酬保障制
今年3月全国两会上,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表示,政府应加快把一些事务性的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转移给社会组织。
李立国说,在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进程中,人们面临着社会功能受损、缺失、需要修复的问题。因此,需要大量专业社工人才,按照自助、助人的原则,按照现代的手段、技巧来从事心理危机、社会功能修复工作。
2006年,政府鼓励社工发展。2012年年底,通过职业水平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社工已有8万多人。
到目前,开发的社会工作岗位超过7万,从事专业社工的人员超过30万。
李立国说,社工在很多行业、很多地方、很多单位是需要的,因此要通过岗位开发等,提高社会认知度和职业荣誉感。其次是要建立、健全社工的薪酬保障和成长发展制度,使他们付出的专业化劳动、知识技能的奉献有合理的回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