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晋江安海有个村 曾是清廷的噩梦
放下铁梨锅具,改造战船巨炮,为助力郑成功反击清朝,安海有个村最终惨遭"有头一律斩首"的厄运,连同宗祠里所有的人雕鸟塑头。
如今的这个西畲村,还能看到残存的无头木刻鸟,诉说着曾经的战火纷飞和无数生命的颠沛流离。
↑ ↑ 84 岁陈孙力是土生土长的西畲人,也是晋江通用厂技术科长,工程师级技师。他经常在安海安平桥旅游中心讲古,最常讲"西畲村铸铁史"。
畲,有耕犁之意。上了年纪的老人们,依然对"西畲鼎"、"西畲犁"还留存记忆,泉州地区用的犁头和锅多产自于此地,生铁浇注,耐用不生锈。据史料记载,西畲村在周代为畲族聚居地。秦汉以后,畲人因善铸造,曾称"西铸",又名"西畲"。
此外,却鲜有人知道,17 世纪中期,郑成功为抵抗清廷,从顺治帝坚守到康熙帝,这个村提供了强有力的军备,曾是闽南最大的军火铸造基地。
陈孙力识货,从一个村民那里买过两个重达 5 吨的古代火炮,单个两米长,现安放在西畲铸造厂里。
这段历史距今有 300 多年,是在明清朝代更迭之际。清兵攻入江南时,本为南明水师将领的郑芝龙选择降清,欲想荣华,其子郑成功却毅然与清廷对抗到底。郑家本为南安人,郑成功利用清兵无能力管抗闽南地区,基本守在漳、泉、厦等地区竖起反清复明义旗,招兵买马、制造兵器。
那年代火炮是对敌作战重要武器,安海西畲村铸造业成为郑家军的首选对象。西畲村民放下赖以生存的农具铸造,用沿海铁砂炼铁,手工制炮,日夜兼程研制火炮弹药和盔甲武器。
当时的炉子一次只烧得铁水 100 多斤,当时最大场面是 18 个炉子,一同炼铁,炭火烈焰,气势非凡。小到步兵火统,大至战船巨炮,无一不铸,无一不有。
郑军兵员来自沿海渔民,熟识水性海潮风浪,又有西畲村这个兵器重要基地源源不断提供军事机械大炮,海上作战能力强悍。由于西畲铁匠精湛的工艺,装备精良的郑家军一度成为清廷的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