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小伙因求职受挫跳楼自杀 称没能力照顾父母
昨日上午,在花园北路城中村邵庄,一名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小伙疑似因求职屡屡受挫跳楼自杀。(12月9日《郑州晚报》)
研究生小伙因求职受挫,因此生出“没能力照顾父母”的愧疚而自杀,无疑属于极端个案。但置于“中国18—34岁人群死亡案例中,自杀是其中最大的死因”的语境下,该极端个案也有关注的必要,尤其是其自杀前的“没能力照顾父母”的心声,更是让人深思。
生命教育的缺乏也好,心理承受能力低下也罢,皆可构成该小伙自杀的成因,但亦显而易见的是,目标期望偏高、自我定位不合理才是其自杀的主因。于该小伙眼中,父母含辛茹苦供自己读完研究生,自己也是为此付出了快二十年的青春,应然的结果应是毕业后能找到一份白领或金领甚至更佳的职业,然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也经由此获得的较丰富的物质资源回报父母,改善父母的生活条件。
正是因此,现实中一时之间的不尽如人意,呈现出的较大反差,会让其内心饱受冲击和挣扎。对他而言,求职受挫不再是个人的失败,更是有愧于父母。如此一来,一旦缺乏及时的开导,时时处于此番阴影中,就会形成“心理堰塞湖”,到了某个临界点后便会崩溃,自杀就自然成为寻求解脱的良药。
当然,也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所认为的,某个社会成员的自杀,并不是个人的事情,必须从整个社会中寻找原因。实质而言,该研究生小伙的此番目标期望和自我定位并不新奇,扪心自问,此番目标期望和自我定位何尝不也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潜意识?该小伙之所以有此番不合理的目标期望和错误的自我定位,显然与当前社会流行的两种异化的价值观分不开。
一是教育的功利化。当前教育仍旧未脱离传统教育中“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等功利化的窠臼,恰巧相反,教育的本质更是已被颠倒,“教育不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而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最典型的莫过于我们教育倾向于制造考试机器。所谓至刚易折,“读书有用”一旦被露骨的现实所击败,人们便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读书无用”。
一是社会评价体系的单一化、功利化。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只看结果不问过程,而结果的成功与否也只是单一的以发财、当官、出名为准绳,不然就是失败。某种程度上说,也正是因此,才导致该小伙“输不起”、经不起丝毫的失败:毕竟,一些读书少的同龄人,诸如车子、房子、票子等“人生目标”都已实现一大半,如今我读完研究生后工作一时都未着落,人家会怎么评价?
是故,为规避类似悲剧的重演,除却个人应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树立一个最优期望目标,准确的自我定位,整个社会也应为年轻人构建一个树立最优期望目标的环境,给年轻人传递一种“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信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