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教育新闻 > 正文

西湖余府巷“共学书院”跨越明清 福州最早书院

2014-09-01 08:35 来源:东南快报 0
这条巷子不叫“余府巷”,以前的名字叫亮功坊或亮功铺。

  

  福州西湖(资料图)

  在福州西湖的前大门附近,有一条长仅163米、宽约3米的小巷子,这条很短很小的巷子有个霸气的名字叫做余府巷。在这条小巷中,曾经住过福州历史上的两位名相之一余深,余府巷也因其府邸而得名。旧时这条小巷中有座共学书院,曾经开创了福州书院的三个第一。本期的“人文鼓楼·发现档案”,东南快报记者就带你走进福州鼓楼的余府巷,于小巷深处发掘浓厚的人文往事。

余府巷住过历史上的争议宰相余深

  在西湖边,这条巷子为南北走向,南起鼓西路,北至湖滨路。巷子北边紧挨着西湖南岸,东边距离通湖路只有10余米,原有33个门牌号,东侧从巷南至巷北,西侧从巷北再至巷南,呈U字型排列。

  在古时,这条巷子不叫“余府巷”,以前的名字叫亮功坊或亮功铺。关于它的历史,在宋代梁克家的《三山志》中可以找到记载:“中亮功坊,余太宰深府第。政和中赐‘贤弼亮功’,因此以名坊。”

  不过,这条巷子,和历史上有争议的宰相余深的府邸挂上了关系,于是它就有了个新的名字叫“余府巷”。关于它的地理位置,东南快报记者在《鼓楼区志》的“境域”中找到了文字记载:“余府巷,宋余深宅此,旧怀安学前。”在《榕城考古略》中,同样对此有注释:“余府巷,在万寿宫西,以宋余深所居得名也。”

余深曾为家乡做了不少好事

  “福州历史上有两位赫赫有名的宰相,一位是黄道周,南明皇帝朱聿键的爱臣,其隶书行书自成一家,曾经在西湖附近留下不少墨宝。而另一位就是余深。”林恩燕说。

  余深,字原仲,北宋时期罗源人,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的进士,最高官位做到太宰(副宰相)。“余深因为曾经获得奸臣蔡京的引荐而饱受人们的非议,不过在明朝的《大明一统志》中,却将他列入了‘人物传’中,并称其为忠谏。事实上,尽管与蔡京结党,他也不是一个完全没有良知的人。”林恩燕说。

  林恩燕还向东南快报记者讲述了余深的故事:当时宋徽宗喜好道术,大臣们纷纷效仿,于是就有道士到京城招摇撞骗、蛊惑人心,逐渐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京城中出了妖道张怀素谋反一案,由开封府尹林摅与御史

  台的余深共同审理。经过搜查审讯,两人发现满朝文武几乎没有人不与张怀素来往,如果认真追究下去,可能会牵连太广。于是两人就提请除主犯外,其余有同张怀素来往的官员信件都焚毁,包括时任宰相蔡京同张怀素往来的信件。余深也是由于这件事被蔡京引为执政。后来余深的官职因为蔡京的关系一路往上走,并逐渐获得宋徽宗的宠信。

  “据后人考证,余深虽然依附奸臣,但在职期间也为福建家乡做了不少的好事。”林恩燕说,余深曾经奏请皇帝免除福建酒禁,并且用自己的俸禄代替福建缴纳了200多年的丁钱,老百姓都深受其惠。他还进言称福建进贡花果扰民,不过却因此得罪了宋徽宗,不断被贬,最后回归乡里,将宅子安在福州西湖边,称作余府。“余府巷因此而得名,并一直沿用到现在。”

余府巷曾有榕最早的书院

  据东南快报记者了解,在余府巷,还曾有座共学书院,跨越明清两朝,是福州最早的书院,也开创了福州书院的三个第一。

  “西湖附近的书院文化十分繁荣,在余府巷就有藏书量颇丰的‘共学书院’。”林恩燕告诉东南快报记者。据介绍,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年),怀安县学被迁入余深的旧宅。到了明朝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当时的巡抚许孚远和提学徐即登将怀安县学改建成共学书院。

  “书院叫做‘共学’是有缘由的,因为许孚远认为‘工必居肆而后可成事,士必共学而后可致道’,所以就将这座学院取名为‘共学’。”林恩燕告诉东南快报记者。

  “共学书院在福州书院史上的地位和重要意义,在于它开创了三个第一。一是创省级书院之先,开清代闽都‘四大书院’的先河。二是纂修书院志。《共学书院志》是福州最早的书院志之一,为清代的鳌峰书院、致用书院纂修志书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三是书院藏书和刻书开了福州书院风气之先。”林恩燕说。(记者 齐榕 吴静 柳涛 见习记者 周强 通讯员 张勇 本期讲述人:福州文史爱好者 林恩燕)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我国134名科学家入选2014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下一条:江夏学院一大学生暑假做家教 39天赚1万多元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