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教育新闻 > 正文

厦门海关帮厦门大学从世界各地“讨书”30万册

2014-06-03 08:56 来源:厦门日报 2

厦大翔安校区图书馆内摆放着从世界各地名校“讨”来 

厦大翔安校区图书馆内摆放着从世界各地名校“讨”来的书

  50多个集装箱、大约30多万册的图书,在过去五年,像蚂蚁搬家似的,从世界各地的大学来到厦大——厦大图书馆馆长昨天说,这是国内大学图书馆有史以来没有做过的事,幕后功臣之一是厦门海关。

【Q1】
啥时开始讨书?
五年前起联系国际赠书

  厦大翔安校区图书馆已经在上个月正式投入使用,它是目前国内高校中单体面积最大的。

  不太为外人所知的是,五年前,厦大开始为这一巨无霸图书馆藏书大批量联系国际赠书,即向境外大学图书馆“讨书”。

  厦大图书馆馆长萧德洪说,在国际出版界,是有相互交换图书这样的行规,即把自己图书馆多出的副本,匀给其他图书馆。当然,并不是所有要书的图书馆都能得到图书——作为爱书人,对方往往要看你的资历,厦大的名声使得这一“讨书”进行得顺风顺水。

【Q2】
讨到些啥宝贝?
还有十八世纪的古书

  从2009年到现在,每年都有大约10个集装箱的书,从世界各地的大学运到厦大,包括以色列海法大学、纽约医学科学院、波特兰州立大学、东京大学,以及香港大学等。

  萧德洪说,如果都是书的话,每个集装箱大约1万册,如果是期刊,那么册数会少一些。因此预计5年50多个集装箱,应该有30万册图书。

  图书的种类五花八门。而且,里面还有“宝贝”——有一些十八世纪的古书,当然,大部分还是十八世纪后的图书。

  这些洋书到底有什么用呢?萧德洪说,用学术行话来说,它们丰富了厦大图书馆馆藏——从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中国大学图书馆基本上没有补充多少外文图书,一方面由于国门开放,另一方面由于财力。

  因此,有不少研究学者得到国外图书馆查找资料。萧德洪援引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讨书”的意义:美国华人图书馆长马大任先生在纽约公共图书馆工作时,收到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鼐所长的一封信,要求替他找一篇有关一种鱼的文章,因为国内没有这个文献,那篇文献是一百多年前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的,那是有关那种鱼的最重要的文章。

【Q3】
谁是幕后功臣?
厦门海关设专用书库

  现在,这30多万册国外大学藏书已经按门类入库厦大翔安校区图书馆。萧德洪说,这其中还有一个幕后功臣:厦门海关。

  他说,图书资料的进口不同于其它货物的进口,特别是捐赠的图书,在一批货物中,往往一种就只有一册,一个集装箱货柜装了1万本书,可能就是1万个品种。如果再加上一些学者名人的科研档案资料,完全就是散页,光货物清单就是厚厚的一册,通关和查验等作业极其困难。

  过去五年,厦大每年都能够得到大约10个集装箱左右的赠书,萧德洪说,可想而知厦门海关的负担。

  他介绍说,过去几年厦门海关还帮助厦大设立赠书专用书库,建立起进口赠书系列管理制度,使得厦大图书馆的接受捐赠业务能够顺利、快捷地开展。(记者 佘峥 通讯员 李静)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沈阳初三女生遭强奸拍裸照 色狼留电话求交往
下一条:福州小学生六一儿童节省钱助福利院孤儿(图)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