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湖里砸1000多万面向全国公开招聘30名名师
4月28日,40多名学生家长坐在厦门市安兜小学的教室里参加培训,来者几乎都是外来务工人员。
这是厦门市正在试点的“家长培训提升班”的一堂课。试点项目选在城乡接合部的安兜小学开展,与校长汤丽莹的努力不无关系。作为厦门市2012年引进的外来名校长之一,来自长泰的汤丽莹从学生阅读、文明礼仪以及教师专业发展三方面入手,大展拳脚,附近社区和家长已经成为安兜小学的粉丝。
厦门市近年来花重金下大力气引进外来教育人才,不遗余力,成效明显。登“鹭”而来的这些“外来名师、名校长”,被厦门的哪些魅力所吸引?他们的教育理念又能给厦门的教育带来怎样的变化?4月中旬,厦门市湖里区再次砸金1000多万元向全国公开礼聘30名高层次教育人才,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外来名师、名校长“如何念经”“经念得如何”的关注。
名师为何而来
1000多万元,求30名人才!4月中旬,厦门市湖里区教育局发布公告,面向全国以优惠政策礼聘高层次教师。一个区一口气招收30名高级人才,对特级教师开出每人56.25万元薪资的特殊政策,这样的气势并不多见。
以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厦门市已经试行两年,引进17位名校长、名师。2012年,湖里区开了个头,引进5名中小学优秀校长和3名优秀教师。此后,翔安、海沧、思明等区也都纷纷出台引进措施,开出的条件一个比一个诱人。其中,海沧区去年招聘开出的优惠条件最为耀眼,名校长5年各种补贴最高可达70万元;而湖里区今年开出的人才价也比两年前涨了六成。
截至5月12日,湖里区此次招聘已收到了近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报名者,咨询者更是络绎不绝,其中不乏非常优秀的外地人才。招聘礼遇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从外地引进来的名校长、名师们并不是冲着钱来的,促使他们在中年时“拉下面子”参加考试、开始新一段人生的是厦门的教育和厦门的环境。
汤丽莹2012年被引进到厦门,成为湖里首批引进的5位外地名校长之一。那时候,以50万元引进一位校长,在厦门还是头一遭。汤丽莹坦言,说一点都不为50万元所动有些矫情,但“选择跳槽主要还是看中厦门的舞台更大”。
这几年,厦门教育在全省名声越来越大,集聚了各地市的优秀教育人才,加上所处地理位置特殊,视野也更加宽阔,这些促使现任禾山中学校长林文权果断投入厦门教育大团队。
湖里区教育局局长陈媛告诉记者,“以他们在当地的地位和名望,以及当地的物价水平,他们在当地也如鱼得水”。而且,50万元,跟苏州、上海等城市比算不上“重金”,就厦门的房价而言,更是杯水车薪。“舞台和理想,应该是他们最主要的跳槽理由。”
陈媛认为,无论是从工作角度还是从个人专业发展角度,厦门能够给予他们的发展空间肯定更大。
名师带来什么
记者了解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湖里区教育局此次的招聘计划一开始只申报10人,结果区委、区政府觉得不够,一口气增到30人,“还是觉得少了点”。
陈媛说,湖里区教育已经发展到一个关键时期,需要再加把劲,把学校办学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高层次教育人才就是“那把火”。
此外,一批新校的建设也需要补充一批有经验的骨干教师来进行传帮带,“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带出一支高质量的教师梯队”。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厦门教育界的这些“外来名师、名校长”还是“很会念经”的。他们被“空投”到位后,学校的变化有目共睹。
当时才37岁的汤丽莹将校长、特级教师、小中高职称等集于一身,或许就是她被选中的原因,而当时她面对的是一所学生几乎全是外来工子弟的薄弱校。她说,外来工子女基础差,但反过来提升空间也大,而更主要的是学校年轻教师多,容易接受新理念。
“从教师队伍入手”是学校改变的第一步。她提出的“微培训”课题,细到如何管理班级等细节,使得教师在师德和教学技巧方面得到快速而专业的成长。学校还开展针对家长的培训,并充分挖掘体育老师的价值,在体育方面打出特色。
禾山中学美术教师林再福是著名画家。校长林文权抓住这个优势,在高中部开办美术特长班,带领禾山中学走上特色办学的道路。2013年,禾山中学美术班39名学生,有36人即逾九成学生上了本科线。
据介绍,海沧去年共引进4名名校长。事实上,海沧的教育也尝到了引进名师的甜头。2000年,数学特级教师肖学平被引进到海沧实验中学,便推行“进步值”,即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只要和自己原来比有了进步,就会得到奖励。随后,学校的发展进步就像是“坐直升机”——2005年从还未被定级的学校,越过省三级达标学校,直接被评为省二级达标学校,2006年又晋升为省一级达标学校,两年跳了三级。
海沧区教育局综合科的徐剑波认为,通过名师带动,区域内老师的标杆提高了,“三年前,海沧曾出现一批4人被评为特级老师的喜讯,这是非常难得的”。
在陈媛看来,外来名师、名校长来到厦门,首先让本地的老师、校长产生一种压力。他们带来的犹如一股清风,将他们原先的教学、管理经验跟厦门教育的平台相结合,能够与本地名师、名校长产生一种“理念碰撞”,彼此共同进步。而从更高的意义上来说,这些教育人才还在厦门跟他们原先供职的地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共享。
如何看待名师流动
各地出台优惠政策引进名师,反映出目前的教育人才竞争已进入更深的层次。在优质教育资源深受欢迎的今天,以校长为代表的教育领军人物必将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有教育人士认为,这些现象的出现,将进一步增强竞争意识,促使一批有较高水平的教育名家、教育管理人才脱颖而出。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些“外来名师、名校长”既然能够被吸引到厦门,也可能被更大的平台“挖走”。厦门就有个别区出现人才外流现象,既有本土名师、名校长“跳槽”到外地,也有引进的外来名师、名校长被别地挖走的现象。
“这是很正常的人才流动。”陈媛说,政府要做的就是把“池”挖好,尽力给名师、名校长提供足够大的平台,让他们施展才华,并在工作上和生活上多关心他们,“对于合情合理的要求,给予大力的支持”。比如,有的校长甚至可以点将,提出“我想让某某人来跟我搭档”。在资金支持上,校长们提出要用钱,只要是合理的,都会拨付。
“这些年,整个社会的人才流动都在加快。优秀校长是人才,从外地到厦门,再从厦门到外地都很正常。”一位“外来校长”说,“一个人在一个位置干得久了,后面的人没机会,容易造成人才积压。人才跨区域流动,远比近亲繁殖好!”
厦门大学人口研究所研究生导师郑启五认为,发展教育,除了重金招聘名师之外,还要破除学校官本位的体制,培养尊师重教的氛围,为名师和一线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发他们的潜能。(记者 林泽贵 林世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